大弦戏

  据《河南戏曲志资料辑丛》、《滑台春秋》、《滑县戏曲志》、民间小说《三唐传》等载述,滑县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始源于唐宗年间的唐朝宫廷,名讳“杂耍班”,在程咬金百岁寿辰时,唐高宗将其赐于程府。在程铁牛任山东节度史时带加山东,后流落民间在黄河中下游逐渐演变发展而成。
      最初主要演唱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等。演秦乐器竹笛、笙、三弦为主,表演形式简单。宋朝时期,在表演风格上落入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创建的大洪拳架式,使表演彰显古朴浑厚,场面激烈。到了元初,乐队引进了四大扇(即大铙、大镲)、尖子号、螺号,同时由竹笛改换锡笛为主奏乐器,从而形成了今天粗犷激烈的舞台气氛。音乐在原“乐府”曲牌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俗曲小令和其它剧种(如罗戏、卷戏)的某些成人如:青阳腔“(大小羊)”石牌腔(“石牌子”)、“罗罗腔”、“弦索高腔”、“月儿高”、“清水令”等发展形成。元未明初,大弦戏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剧种。
      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斑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 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消,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在全面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滑县大弦戏发生、发展经历了唐代的产生期;宋、元代的形成期;明、清两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衰更迭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绝迹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8年挖掘、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自恢复建制以来,滑县大弦戏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该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于《河南省百佳文化文明经营单位》称号。2004年被列入省“民保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后,工作又了新的起色,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办的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出、音乐伴奏双金鼎奖和演员个人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居各参赛团队之首。目前,滑县大弦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IMG_256
IMG_257

创建时间:2014-10-10 16:50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非遗保护    大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