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二夹弦
二夹弦亦称“两家弦”,或叫“二架弦”,也说“大五音”,因其主要伴奏乐器的四根弦分别夹住两股马尾进行演奏而得名。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
滑县二夹弦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黄河岸边住着弟兄两个,分家时善歌的哥哥分了鼓,能舞的弟弟分了锣。每逢农闲“玩会”时,弟兄俩拿出乐器,合作演唱,称为“两家弦”; 有说五代后唐庄宗降世后啼哭不止,宫娥抱之金銮殿前,听着檐前铜铃发出的清脆五音而欢笑。乐师由此定名“大五音”。庄宗登基后,将“大五音”赐予民间,后来发展为“二家弦”。有说明末清初时,山东郓城王楼有个秀才,饱读诗书,却屡次名落孙山。他精通音律,听妻子纺花织布的声音很动听,听女儿哼唱的民间小调很优美,便随口哼唱,记下乐谱,形成了固定的调式。他经常邀来三五好友,编曲演唱。遇到旱年,庄稼无收,就领着妻女外出演唱小曲糊口,久而久之,形成“花鼓丁香”民间小调。有一年山东“花鼓丁香”传人到滑县焦邱村演出,俎姓村民热情款待,交流切磋技艺。他以“花鼓丁香”小调为基础,兼容京剧、曲剧、豫剧、落腔等剧种之长,独创板式和曲谱,自制多种演奏乐器,渐渐形成了独特的二夹弦剧种。 从此,二夹弦在河南和山东迅速走红,成为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
二夹弦演出以农村题材居多,以宣扬伦理道德和家庭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剧目多为民间小戏,有《西厢记》《王小赶脚儿》《夫妻观灯》《春草闯堂》等200多部。曲牌吸收了黄河号子、船歌、夯歌等小调,还吸收了大书、鼓词、花鼓、秧歌等音乐,又从罗戏、豫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构思巧妙、繁杂严谨,细腻抒情的音乐体系和富于喜剧色彩的艺术风格。伴奏乐器以四股弦为主,委婉动听,柔美细腻,有渲染气氛抒发情怀的效果。行当虽有“六门十二行”之说,但以小生、小旦为主。演员一专多能,伴奏人员身兼多职。演唱时大本嗓吐字,假声甩腔。真嗓假腔结合,明快圆润,悦耳动听。老调门显得粗犷浑厚,新曲调则绚丽花哨。叙事时如泉水涌注,涓涓细流;欢快时如喜鹊闹春,蜂蝶戏花;哀怨时如泣如诉,悲痛欲绝;愤怒时如山洪爆发,电闪雷鸣;大喜大悲时起伏跌宕,如歌似舞。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唱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滑县二夹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优秀的稀有剧种之一,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