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大平调

大平调又名梆戏,俗称大油梆,因其曲牌低平,伴奏用的梆子大而得名。主要流传于豫东、豫北、皖北、冀南、鲁西南等地,因了文化习俗和地域影响,逐渐形成了东路、西路和河东路平调。滑县大平调属于西路支流,注重吐字发音,富有乡土气息。有说是河南梆子在豫北的支系,有说是河北武安平调的东流,有说是蒲州梆子的衍变,有说是木偶戏的升华。
    大平调源于明代弘治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活跃于滑县一带,多为敬神祭祀演出。演出内容取材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包公案》等小说,有《铡陈世美》《闯幽州》《战洛阳》《大战太白府》等600余部,以黑头戏看家,以四生四花脸的袍带戏为主。音乐板式属梆子声腔体系,结构复杂,曲牌多变。伴奏用的大弦清脆嘹亮,为领奏乐器。二弦尖细脆亮,三弦高音响亮。高低搭配,此起彼伏,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大梆沉郁厚实,大饶大镲喧然哗天,尖子号音细而亮。黑脸红脸位于角色行当中的主要地位,脸谱讲究,性格分明,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唱腔发声用真嗓,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保留着“讴”的痕迹。黑脸红脸粗犷高亢,刚劲舒展,古朴高亢;生角旦角委婉悠扬,优美流畅,字正腔圆。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幅度较大,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溶进了武术中小红拳手法。主要角色登场时,四大扇轰鸣,尖子号啾啾,锣鼓铿锵,气势磅礴,场面恢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滑县大平调剧团重见光彩,赴京演出,引起轰动。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建时间:2013-06-14 16:10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戏曲之乡    滑县大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