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二——二夹弦

   二夹弦

   二夹弦是源于民间的新兴稀有剧种。滑县万古镇樵邱村是该剧种的发源地,现今樵邱村部分健在艺人还不时组台演出。该剧种音乐唱腔结构为“板腔体”,板式、曲牌均为该村老艺人俎兴太等人独创,其结构繁杂严谨。伴奏乐器有四股弦、笙、竹笛、二胡、弹拨乐器、堂鼓、战鼓、班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四股弦是主奏乐器。表演细腻,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唱腔圆润,音乐委婉,舞台艺术独具风格。

   二夹弦自形成至“文革前”,流布地域非常广泛。现项目传承单位——滑县万古二夹弦剧团位于滑县县城东南30公里的万古镇樵邱村。该村1200口人,耕地2000亩,全村老少均能哼唱几句二夹弦,每逢春节、农闲,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是远近闻名的二夹弦戏曲之村。

   二夹弦是由民间小调衍变而来的。据艺人口述:明末清初,山东郓城楼有一落拓秀才,闻妻纺织车响声并响声节拍哼唱,以解忧愁,久而久之,形成固定调式,并得到四邻的称赞。他顿生灵感,自制乐器,自编些小曲目,走街串巷,以演唱小曲为生。后发展成为民间小调“花鼓丁香”。

   1897年山东东明民间小调艺人因家乡遭受水灾,逃荒到滑县万古樵邱村,幸会俎兴太,他们共同切蹉艺技,为使民间小调在滑县古庙会戏剧舞台占有一席之一,挣钱养家糊口,他们大胆改革,潜心钻研,在原曲调的基础上,独创板式和曲牌,自制并引进伴奏乐器,于1899年古历三月三日,在万古樵邱庙会上,以二夹弦的名称,登上了戏剧舞台,并获得成功。故滑县戏曲志有:二夹弦源于滑县,由“花鼓丁香”演变而来的记载。

   1899年——1995年,二夹弦发展非常迅速,以万古樵邱村为中心,不断向四周辐射。仅河南、山东省就有大小班社,剧团30多个。1955——1965年。二夹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无处不有二夹弦剧种的足迹。“文革”期间,该剧种受到严重冲击,剧团解散,艺人四散原籍,一度很火的二夹弦,深眠无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健在艺人试图东山再起,但因没有职业剧团和固定场所及专业人才,所以多年来不见大的起色,组团演出,都是艺人自发组合,时演时散。目前除部分中老年艺人外,青年艺人为数不多,急需抢救、传承。

   二夹弦源于民间,历经百余年的文化洗礼,处处凹显时代烙印和民间文化生活气息,进行抢救、保护,对研究我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借鉴价值;丰富的内容和传奇式的产生、形成,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中均属罕见,独创的板式、曲牌构思巧妙,结构严谨,通俗易懂,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提供了资料佐证,所以更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唱腔音乐繁杂独特且悦耳动听,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体,在群众中深受欢迎,是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目前状况濒危,所以还具有迫切的抢救、保护价值。

   二夹弦自形成以来,就深受群众喜爱,足迹遍布豫、鲁、晋、冀、皖等的广大地区城市和乡村。“文革”前期,万古樵邱二夹弦剧团曾以“东方红二夹弦剧团”的名称,参加了著名的郑州花园口会战的慰问演出。精彩的表演,动听的音乐、口腔得到了会战职工和领导的一致好评。目前,该剧种已入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单位:滑县二夹弦剧团 

IMG_256

IMG_257

 

创建时间:2014-11-21 09:56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非遗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二——二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