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弦戏

 IMG_256      大 弦 戏

      据《河南戏曲志资料辑丛》、《滑台春秋》、《滑县戏曲志》、民间小说《三唐传》等载述,滑县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始源于唐宗年间的唐朝宫廷,名讳“杂耍班”,在程咬金百岁寿辰时,唐高宗将其赐于程府。在程铁牛任山东节度史时带加山东,后流落民间在黄河中下游逐渐演变发展而成。

   最初主要演唱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等。演秦乐器竹笛、笙、三弦为主,表演形式简单。宋朝时期,在表演风格上落入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创建的大洪拳架式,使表演彰显古朴浑厚,场面激烈。到了元初,乐队引进了四大扇(即大铙、大镲)、尖子号、螺号,同时由竹笛改换锡笛为主奏乐器,从而形成了今天粗犷激烈的舞台气氛。音乐在原“乐府”曲牌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俗曲小令和其它剧种(如罗戏、卷戏)的某些成人如:青阳腔“(大小羊)”石牌腔(“石牌子”)、“罗罗腔”、“弦索高腔”、“月儿高”、“清水令”等发展形成。元未明初,大弦戏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剧种。

   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斑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 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消,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在全面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滑县大弦戏发生、发展经历了唐代的产生期;宋、元代的形成期;明、清两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衰更迭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绝迹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8年挖掘、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自恢复建制以来,滑县大弦戏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该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于《河南省百佳文化文明经营单位》称号。2004年被列入省“民保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后,工作又了新的起色,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办的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出、音乐伴奏双金鼎奖和演员个人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居各参赛团队之首。目前,滑县大弦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很多老艺人为大弦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

“短脖生”宋存芝

宋存芝(1890-1968)男,山东菏泽县牛庄人,大弦戏名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来滑演戏,献艺于滑县“大兴班”,后落户于滑县城关镇东照村。建国后在滑县大弦戏剧团当演员,为人古板正直,会戏较多,对滑县大弦戏传统剧目和曲牌挖掘整理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曾任滑县政协委员会委员。

名鼓王振合:

王振合(1890-1968),男,山东省曹县安楼人,自幼酷爱拳术,12岁参加曹县“大班”学大弦戏,23岁演马上红脸,拿手戏有《广武山》中的秦琼,《武松打店》中的武松等。

辛亥革命后,曹县“大班”解散,他携眷西来,入长垣县“公聚班”,因该班鼓师病逝,他改行打鼓,并培养了一大批大弦戏艺人。1936年,他入滑“大兴班”演戏。建国后,一直以新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为大弦戏事业积极工作。1956年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音乐伴奏一等奖,1957年被吸收为中国戏曲协会河南分会会员;1960年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编辑校订《大弦戏音乐》一书的过程中,作了大量的协助工作,并传授了许多将近失传的传统曲牌;和其他艺人一起口述,记录了200多本传统曲目,为大弦戏的发展和剧目保留作出了很大贡献。

“大红脸”张福兴

张福兴(1893-1953),男,山东运城县张菜园村人,艺名二续。声调高亢清越嘹亮,于高台演出可闻声数里。

张福兴多年在滑县大弦戏搭班演出,以唱功戏著称,其拿手戏《哭头》、和《南唐》中的赵匡胤的“大青羊”唱段享誉四方,至今滑县的老大弦戏观众忆及赞不绝口。

名净李进田:

李进田,(1902-1979),男,艺名李娃,山东省定陶县小李庄人,十一岁在山东菏泽随外祖父学戏,由于他眼神好,口齿清楚,很快就在科班中显露头解,担任《牛头山》中牛皋,《闯辕门》中的张飞等重要角色。1932年黄河决口,他渡河西来,入濮阳县弦戏班,后担任领班。1948年,他率濮阳弦戏班,参加了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菏泽举办的艺术团体训练班,成立了濮阳县新新剧社。1960年,濮阳大弦戏剧团并入滑县大弦戏剧团,李进田随之来滑,任副团长,1979年病逝于滑县。

李进田曾任濮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委员;滑县政协委员、滑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了河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活张飞”史兴才:

史兴才(1904-1957)男,长垣县佘家乡新店。十几岁拜师学戏,专攻花脸。他在《古城》、《夜战》、《闯辕门》剧目中饰演张飞,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被人誉为“活张飞”。他创造了独特的大弦戏花脸身段谱,俗称“三不照”。至今为人传颂。

   大弦戏在豫北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是我国优秀古稀戏曲艺术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大弦戏,主要有以下价值:

一、历史价值:大弦戏历经千余年的文化洗礼,逐步发展成一个规模性剧种,处处彰显时代烙印。进行挖掘抢救,对研究我国戏曲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研究价值:它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戏曲艺术均属罕见,其曲牌和唱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为我国古音乐曲牌的起源,形成提供了资料佐证,所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保护实用价值:音乐是以汉唐古“乐府”和“宫廷梨园”、宋元杂剧、北曲、弦索音乐为主。对它发掘、整理,将会再现汉、唐“乐府“原貌,填补我国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音乐失传,断代的空白;并有助有于充实、丰富、完善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为此,具有重要的保护实用价值。

四、传承价值:大弦戏艺术风格独特,表演既有大洪拳架式,又有古杂技高难艺技,唱腔结构繁杂且悦耳动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视为御戏,大弦,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又具有极高的延续传承价值。

 保护单位:滑县大弦戏剧团  

IMG_257

 

创建时间:2014-07-14 09:56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非遗保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