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二夹弦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在总数达510项的遗产名录中,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戏剧二夹弦名列其

中。

  二夹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戏曲艺术,需要动用国家之力进行保护?这一

剧种名不见经传,曾受到三省四地垂青,半个多世纪前就几乎风靡整个华

北,让无数观众痴迷,它到底独具何等魅力?

  笔者专赴滑县二夹弦的发祥地——万古镇樵邱村,对这一历经百年沧桑

的稀有剧种进行探访。

 

   IMG_256

 

  弦乐灵感源于纺棉花

  据《滑县县志》、《滑县戏曲志》等史书记载,二夹弦的诞生和山东省

郓城的一位秀才有关。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郓城王楼一带,有一位秀才饱

读经书,满腹经纶,却屡次名落孙山。其家度日艰难,一家全靠妻子纺花织

布换取钱粮养家糊口。

  这名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个大男人没本

事,不能让一家老小安居乐业,一次,他听到纺花车的“吱吱”声,不由得随

着纺线的节奏轻轻哼了起来,久而久之,小两口竟然在纺织的时候养成了哼

唱的习惯。这样音调也相对固定了下来。随后,秀才便约好友自制了几件乐

器并自编曲目,遇农闲或旱涝之年便外出演唱谋生。每到一处大家齐动手拉

开场子,演唱秀才所编的民间小调,虽然曲目短小,但也吸引了不少听众。

天长地久,他的这些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颇受观众的喜爱,于是

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此后的二百余年,花鼓丁香的名头

越来越响,可是秀才的尊姓大名却没有留下,也算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

  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公元1897年,滑县万古樵邱村多才多艺的青年俎兴

太,师从逃难至此的山东花鼓丁香艺人马振海、吴保德等人,将“花鼓丁

香”首次引进滑县。为使“花鼓丁香”在各剧种竞争激烈的古庙会上占有一

席之地,俎兴太提出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它剧种之长,创新独特

的板式和曲牌,并自制多种演奏乐器,大家共同讨论,刻苦钻研,虚心向老

艺人请教,私下里反复琢磨排练,最终使“花鼓丁香”衍变成一门新的剧

种,并于公元1899年古历三月初三以“二夹弦”命名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庙

会,且大获成功。从那时起,二夹弦开始广泛流传于滑县。

  为了纪念当年秀才的功绩,俎兴太和二夹弦全体演员于1899年9月专程

去山东演出,曾轰动一时。整整半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山东全境,让二

夹弦的音调响彻了齐鲁大地。至此,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迅速

发展,短短十几年就有近40家表演二夹弦的班社诞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万古樵邱村的二夹弦剧团得到飞速发展,剧团生

意日渐红火,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省,每到

一处,演出都异常火爆。有时为了满足台下观众的要求,剧团不得不常常加

演数场。

  后来,万古樵邱村二夹弦剧团应邀参加了郑州花园口会战慰问演出,并

与长垣班社合并,称为“东方红二夹弦剧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边

说这是四旧,不让公开演出了,所有的演员都开始学京剧、演样板戏了。不

久,二夹弦剧团被迫解散了”。俎书现深有感触的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

代,部分二夹弦老艺人为挽救这一剧种,又在万古樵邱村重新组织人员,开

始表演二夹弦,希望二夹弦能够继续传承。

  如今,在滑县仅剩樵邱村还有二夹弦的表演队伍,他们对这块诞生二夹

弦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二夹弦经过师徒口口相传,至今已有8代。他们

继承了创始人俎兴太勇于探索的品质,痴迷于民间曲艺,孜孜不倦的研习二

夹弦。

  辛卯年仲夏大暑,和县文艺界采风团一起,踏上了老道口的街巷,去寻

找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在此留下的痕迹。

 

   二夹弦诞生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家之

长,可以说,在滑县及周边地区的曲调中都有所表现。同时,艺人们在长期

的表演过程中不断揣摩领悟、研究创新,从而形成了二夹弦独有的魅力。

  首先,二夹弦的主奏乐器——四股弦就极为特殊,据说它是山东一个秀

才首创。它形如二胡弦筒却又明显偏小,弦杆上有4根弦轴连接四根琴弦

(两根为内弦、两根为外弦),弦弓上的两股马尾分别夹在两根弦之中,故

称“二夹弦”,这也是这一地方剧种称为“二夹弦”的由来。

  当谈到二夹弦的音色时,老艺人俎振田先生告诉笔者,因为二夹弦发出

的是双音复合,不仅比二胡单音器乐发音显得响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细腻,

演奏的效果也更加复杂婉转,加上独特的唱腔,可以产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

效果。

  二夹弦的腔调结构一般采用板腔体。其板式主要有大板、二板、裁板、

飞板、娃娃、北词数十种。

  最普通的板式就是大板,一板三眼,句式为“三三四”,十字格韵,即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每四句为一番唱腔。在行当不同时,唱腔又各

具特色。二板也是二夹弦中较为常用的板式,一般为“二二三”唱词格式,

也是每四句为一番唱腔。

  在诸多板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北词。它又分为大板北词(也称双北

词)、二板北词(也称单北词)和寒腔北词,一般为“三三四”、“二二

三”唱词格式,每两句唱词为一番唱腔。北词没有起板过门,大板北词用大

板板头起板,二板北词则用二板板头起板,而寒腔北词更为奇特,其句尾唱

腔用了下一句的两个字的时间,但在演唱下一句时仍要求唱词完整,这需演

唱者有极高的水平。

  除了各种板式外,二夹弦还有其它剧种通用的各种曲牌。如《尺字开

门》、《五字开门》、《小八板》等,但在演奏的方法上又和其它剧种不

同,可谓形似神不似。同时,二夹弦还有自己独创的30余个曲牌,从而形成

了一个丰富的唱腔音乐体系。

  二夹弦在表演手法和脸谱上与豫剧、曲剧等常见的剧种大同小异,在演

唱上却以本腔吐字(唱词),以假声拖腔,将句尾用鼻音和胸音有机结合,

模仿手工纺织时的特殊音色效果,形成真假声频繁交替的声腔特色。

  当剧情处于一般性的叙事时,不需要演员动情的表演,唱腔会采用中速

平稳的调子,男演员在演唱时犹如泉水流溢,女演员在演唱时犹如涓涓细

流,发音也以混声区为主。

  当表演欢快喜乐的情节时,唱腔的速度就会适当加快,突出心情舒畅、

高兴欢快的特点。男演员的唱腔就像喜鹊闹春,而女演员的唱腔则象蜂蝶戏

花,处处显出欢悦的感觉。当剧情出现伤心悲哀时,唱腔的速度会明显转

慢,让人感觉出一种哀怨悲切的气氛,如泣如诉、断断续续,这时的男女演

员都会以胸声区来发声,以突出悲哀的腔调。

  由此可见,二夹弦的唱腔并不拘泥于一式,它总是以剧情来引导唱腔,

又以唱腔来配合剧情,让观众充分领略其独特的魅力。激愤时如山洪爆发,

有排山倒海之势;喜悦时如微风拂面,温柔如水;伤心时如凛冽寒风、刺骨

难忍。

  百余年的沧桑,百余年的发展,艺人们为二夹弦留下了200多部剧目。

最著名的现在仍在上演的剧目当属《梁山伯与祝英台》、《刘秀访将》、

《雷宝童投亲》、《王宝训》、《站花墙》、《花园对诗》等,正是这些经

典剧目让二夹弦红遍了中原,四乡百姓争相传唱。

 

创建时间:2013-09-23 09:57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民俗文化    百年沧桑二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