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锡器

 

             IMG_256

   据滑县民间收藏界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道口锡器店号有同泰、義

聚、聚盛、萬聚、合聚、合记、聚盛和、仲记、广兴隆、祥盛、裕盛、兴

盛、義盛、广盛、松盛、兴盛公、義兴、卫郡、万盛隆、聚盛兴、宫南居、

广兴、顺成、文義成、孙兴、合聚恒记、万盛永记、兴盛義等数十家,以及

解放后的合作社、安阳工业局,近期又发现与道口锡器有密切关系的“滑邑

同義”款号。
  

   这些店铺又有新号老号之分,每店年用锡量约2500公斤,制锡业盛况空

前绝后,国内其他城镇一般仅有两三家锡店,均无法与之比肩。
  

   据《滑县志》载:清乾隆年间,山西洪桐县刘老艺人,流转道口开设

“同泰”号锡店,生意日盛。他广收学徒,首先将点铜制锡技术传给其同

乡,继而传给道口人马老体,城关人张尚义;后传给道口人李祥琛、李发

彦、李宝春、张万同、张天才、杜天荣、齐成名等。道口锡器主要以广锡为

原料。其品种有:茶器(茶壶、茶碗、茶盘);酒器(酒壶、酒盅);祭器

(香炉、烛台);生活用具(灯、碗、调羹、壶);装饰品(粉盒、刨花

缸、花瓶)。这些锡器有的刻花、有的无花、有的錾花、有的嵌铜,制作精

巧。其特点是质地坚固,不易扁碎,泡茶增香,盛酒味纯,若年久略失光

泽,用生白布擦之,仍复如新,相传乾隆南巡,路过淇县,道口锡器被购之

一空,就连锡器店正在煮水用的茶壶也未能剩下,有的官员还将特购的锡器进

于皇上。

   锡工艺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技艺,殷商时期就已出现高纯度的锡戈,1965

年在湖北荆州望山楚墓群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

的。从明代开始制锡工艺由日常生活用品走向艺术创作,最初以仿古入门,

最后创作出深受文人雅士所喜爱的艺术作品。明清以来,中国的人民群众采

锡、运锡、制锡、用锡的智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道口制锡业也是在这

个时期成为中国制锡业的集大成者。道口锡器手工业历史在国内算不上最悠

久,其发展却称得上最迅速,由于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东西南北之商

贾、匠人纷纷云集于此,带来了资金和先进制作技艺,加之当地锡作高手世代

传承,道口锡器手工业从冶锡工艺造型制作工艺,乃至生产量上在经过近300

年的积累后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1915年,道口锡器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

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这次博览会由太平洋岛国巴拿马主办,主要展览艺

术作品和传统手工制品,同时也展示科学新成果和新工业技术,激励工业人

才,为当地民众提供相关基础教育,是享有“世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

的奥林匹克”美称的盛会,道口锡器兴恒牺形妣辛彝锡水碗、子贽父癸锡水

碗、平原君鼎锡水碗、季良父簋锡水碗……,这批锡器在冶锡工艺上又有所

创新,在造型设计中也融入了东方艺术审美理念,展销在旧金山轰动一时。

县志载:1957年,老艺人李祥琛赴北京参加全国美术代表会,受到朱德等中

央领导人的接见;后又多次到北京、广州及省、地出席座谈会或出口商品展

销会。历次展销,道口锡器均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老艺人杜天荣于道口南街开办了锡器店,成为道口独一无二的个体专业

户。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已被逐渐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国家很快就为大不列颠和美国廉

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

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机……,的确,在洋货充斥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冲出

国门谈何容易,现在看来,道口锡器能凭借自身魅力远渡重洋确实是我们的

骄傲。

  道口锡器又名点锡或点铜,为道口传统手工业名牌产品,曾作为河南省

名贵特产和著名传统产品编入地理教科书和《中国地图册》。1933年《河南

政治月刊》三卷八期刊登的《豫北道上》一文说:“最地道而又最为远近知

名的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有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

分,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殆多不肯交臂失之。地方人士,又

多以此二者为外出馈送之资”。

  时代变迁,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注定了道口锡器手工业的衰落,锡制

用品迅速退出社会舞台,普通的锡器正不断被人们抛弃或入炉熔化,精良的

则被有心的人们收藏起来。目前锡器收藏还是冷门,但有报刊说已出现新

仿——鉴别锡器要把握三点:一造型。锡器的造型,吸取了我国历代青铜

器、陶器、瓷器的典雅外观,由于长期受其他工艺门类影响,鉴别锡器的前

提就是要熟知其他工艺门类器物造型的时代特征;二皮壳。也就是包浆。古

旧的道口锡器因年久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这层膜会因时间不同、

空间不同和锡料中其它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

黑褐等色彩,并与金属的质感、光泽混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成为锡器

鉴定的另一项重要依据。三硬度。锡器分为三大类:一、纯锡器(相对意

义);二、皮锡器(行话);三、点铜锡器(又有点锡和净点之分)。有年

份的老道口纯锡器现在已非常难觅,它非常软,一掐一个指甲印,皮锡器软

硬适中,把玩传世的皮锡器如温玉在手,点铜锡器则手感坚硬,用牙齿咬有

酥脆的响声,光泽似白银、白铜,又似乎什么都不是,这就是上等的点铜合

金锡器,因为成色有别,色泽有细微不同……。

 

锡器业的发展也积累了它的行话,比如锡匠同行之间互称易丘而不叫锡匠,

叉刀叫老鼠尾、火炉叫狮子头、锤头叫虎头、剪刀叫仙鹤嘴、铁架叫象鼻、

化锡锅叫笠帽、地平板叫蝴蝶板、蜡烛台叫耀台、茶壶的统称叫双环、粉盒

叫扑粉、奩烛台的统称叫同钉、壶结子叫摇的、用锡镶框的镜子叫手照、拭

头碗叫香缸、胭脂盒叫脂钿、泡花碗叫仰天、锡瓶叫大肚、条壶叫掸嘴、酒

壶叫踏瘪、锡盘叫事件、 烛台、香炉及花瓶叫五事、烛台与香炉叫三事、

锅叫蒸万。比较难以理解的还是锡器业对点铜一词的不同传承解释,比较流

行的有加铜说、加铅说、加银说、焊镶工艺说,笔者曾电话向《中国锡器图

录》一书的作者董维微先生请教,他表示谨慎、不便过早下结论。笔者还曾

向浚县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何改新先生请教,何先生也不敢下结论,不过他向

笔者提供了种类说,即锡分六品:一、点铜  二、毕甲  三、粟米  四、

羊皮白  五、刀钩  六、乌圓。点铜者蕉叶纹最好,毕甲竹叶纹次之,粟

米……又次之……,以上三品用现代术语来说含锡量达到95%左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道口镇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源地之一,其锡器手

工制造业在国内影响巨大,无数民间手工业者得益于此镇,在此打工,终其

一生。他们你来我往,先先后后,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锡第一镇,人文意义上

的锡都。

  道口锡器由于产于豫北,所以其造型图案基本保持了中原风格,比之南

方锡器稍欠细巧,但却体现出北方、中原器物的敦实与耐用感,特别是清末

民初在道口工匠艺人手下,东西南北、古今中外器形款式在锡器制作中进行

了大胆结合尝试创新,并形成了特殊时期的地方风格……道口锡器古朴大

方,明亮如镜……,年久的锡器发色深沉凝重(用白棉布打磨或用西红柿切

片擦拭后洗净可光亮如初)……,它们从农耕社会伴随我们进入信息时代,

虽不能言语却似乎在诉说着先人的喜怒哀乐。

  中国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化蜡扦》说的就是关于锡器的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他在相声中特别提到的就是“道口锡器”。

  中国锡器研究会副会长张景龙先生给笔者的信件中这样评价道口锡器: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特点:一.造型古朴、端庄,无錾刻工的外型素雅、有

錾刻工的,工艺精细。二.材质厚重、耐用(相比南方锡器而言)。三.基本

都带有固定的“道口”款识,同时带有商号名称如:合聚、万聚、裕记、广

兴隆、合记、同盛、聚盛、万盛等款识。四.遗存物以茶、酒具为

多……”。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卫河流域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旅游商品”是道口锡器。

  如何记录小镇的岁月流水账,开发和有效利用遗存锡器及锡文化资源,

如何摸清本地锡文化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目前状况、文化蕴含及有关的

传说、故事、人物,在锡器手工业全盘跨掉的今天,在现代机械化、电子化

商品充斥市场的当今社会,在人们越来越愿意使用一次性商品、过快餐消费

式生活的今天,如何不使久负盛名的道口点铜技艺失传,值得人们思虑。

  据悉,卫河滑县段是隋唐大运河。在北京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

协调会上,已将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捆绑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省文物局已经组织专家对卫河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对中国大运河的

资源调查并进行了价值评估,以此为依据正在保护规划,进而为中国大运河

申遗做全面准备工作。如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将是滑县的一件大喜

事。

  以上提到的民国时期的中学课本,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从某

种角度看,应代表着它所处时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高度,能

够入载其中,名冠天下,可见道口锡器品质之卓越。

  卫河文明孕育了道口镇,道口镇丰富了锡器文化,道口锡器是其不朽篇

章的历史见证。

 

创建时间:2013-09-23 09:57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民俗文化    道口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