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

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的八月,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八月

节、秋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

成为固定的节日。它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

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

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总之,中秋节世代都

有着一个个优美的传说。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

即祭拜月神。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

比其它几个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到

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

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

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

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

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

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

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

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

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户人

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

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

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

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如今,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普遍,人

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愿远方的亲人朋友健康快乐,和家人

“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

爱和对前程的美好向往。而今,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社会主义时代,社会和

谐,日子美满,生活蒸蒸日上,令人欣喜不已。中秋节各项活动亦今非昔

比,丰衣足食,排场大方。现在,家家户户有吃有穿有活干,其活动内容丰

富多彩,样式翻新。但,我们在欢庆之余,千万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

易,是由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大家更应该珍惜与呵护。我

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强我国防、强我科技、强我中

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中秋节的习俗:

游玩习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

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

婵娟”。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

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

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

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

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

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

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

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

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

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

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

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

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

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

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

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

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

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

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

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

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

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

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

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

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

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

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

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

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

“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

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

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

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

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

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

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

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

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

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

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

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

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偷菜求郎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  中秋节大街

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

“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

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

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

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

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

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

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

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

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

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客家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

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

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

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

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

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

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

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

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

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

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

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

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

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

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

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

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

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

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

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

“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

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

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

之一。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

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

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

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创建时间:2020-11-23 08:21
收藏
浏览量:0
首页    民间文学    节日习俗——中秋